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客家小炒

客家菜經典菜色是四炆四炒,

“炆”是指大鍋烹煮、持久保溫。
「四炆」係指:酸菜炆豬肚、炆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
「四炒」則為:客家炒肉、豬腸炒薑絲、鴨血炒韭菜、豬肺黃梨炒木耳(俗稱鹹酸甜)。
(節錄自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711&CtUnit=161&BaseDSD=7&mp=1699&ps=)
其中全家最愛客家小炒,
真是下飯菜,
最適合愛吃飯的我們,
雖然我不是客家妹,
這十多年來吃過臺灣客家庄菜色,
當然得模仿改良成自家名菜。
客家菜的特色,

早期以重油重鹹的下飯菜為勞力補充能量,
近來,
辣食當道,
竟也難得吃到不辣的小炒,

其實
只要掌握客家菜的珍惜食材的原則
加上巧思,
自然模仿的得心應手。

首先,
我認為客家小炒是回鍋菜的做法,
回鍋菜的特色
是一定要改變原來食材的模樣,

因此,
以祭拜後的三牲為食材加以變化,
如五花肉,
要連豬皮切成細絲,
其他食材比照辦理,
而豆干(升官),芹菜(勤勞),青蔥(聰明),魷魚(有餘),
好個一道吉祥菜色喔,

客家小炒要好吃,
重點在魷魚,
要買魷魚乾,
千萬不能買發好泡開的,
否則原味盡失,
先將魷魚洗淨,
放入清水泡軟,
至少一小時,
要吃軟嫩可泡3小時以上,
再切成0.2*3CM的細長絲,
魷魚頭處要特別注意硬殼,
可以去除,
口感會較一致,

豆干切片,
蔥與芹菜切成段,
儘量處理食材使之長短厚薄一致,

熱鍋後,
放入約一小匙的油爆香兩根蔥段及辣椒絲(不吃辣可不放辣椒絲),
將肉絲魷魚乾絲先下鍋逼出香氣,
再放入豆干,
略炒,
以一小匙醬油膏嗆鍋後,
放入一小匙米酒後蓋上鍋蓋,
使食材入味至醬汁收乾,
放入芹菜蔥段,
拌勻快炒後起鍋。

我搭配的量是
魷魚絲:豬肉絲:豆干=1:2:3,芹菜:青蔥=3:3,
也就是蔬菜類與蛋白質類總量相當,
重點在以少許醬汁乾燒入味,
是小炒,
也就是不需快速翻炒,
以免豆干碎裂,
蔥段與芹菜段務必等豆干入味後,
才放入鍋中,
拌勻即可起鍋,
可略加點香油提昇香氣,
或少許鹽巴加重鹹味。

除了配碗白飯,
也可以將煮好白麵條撈至碗中,
再放入客家小炒拌開麵條,
就成為客家小炒乾麵,
是油香兼俱的好料理。

統整一下:客家小炒
材料:
魷魚乾(中)半隻
五花肉100克
小豆干150克(約3片)
芹菜150克
青蔥150克
辣椒少許

調味料:
沙拉油或葵花油1小匙
醬油膏1小匙
米酒1小匙

作法:
1.將魷魚乾放入鍋中,以冷水淹蓋過魷魚乾,浸發一個小時
2.將魷魚乾切成0.2*3公分細絲
3.五花肉切成相同大小細絲狀
4.豆干切成細片
5.辣椒去籽切成細絲(不吃辣則免用)
6.蔥段與芹菜切成三公分大小
7.以沙拉油熱鍋
8.將兩小段蔥白與辣椒爆香
9.放入五花肉與魷魚乾爆炒
10.放入豆干後加醬油炒香
11.放入米酒後蓋上鍋蓋以小火乾燒
12.至醬汁收乾放入蔥段與芹菜拌勻後熄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