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切片不切片

吐司,
是很神奇的麵包種類,
是三明治的基本角色,
可我喜歡原味,
細細品嘗原汁原味。
剛開始迷上自己做麵包,
是麵包機,
簡單的按步驟放下材料,
蓋上機器的蓋子,
按個按鈕,
就也不需任何的照顧,
等到嗶嗶響聲,
剛烤好熱騰騰麵包
的確好吃,

甚至慫恿同事黃買了
價格比臺灣製兩倍貴的日製名牌自動製麵包機,
做出來的麵包組織更細膩了。

所以剛開始試做麵包時,
總以為攪拌機就簡單的代替揉麵,
隨意整型一番,
就比麵包機麵包好吃多了,

奈何麵包機還有控溫定時
(日製機器更內建精算過的操作值),
開始手工時,
先由麵糰再揉製,
外觀的平整,
整型後的麵糰大小統一,
發酵溫度濕度的掌握,
到每次製作的品質能均一穩定,
處處斟酌,
終於找到並做出屬於自己喜歡的吐司了。

平時愛做峰型吐司,
減了油脂量後,
麵糰更是細心呵護,
加上金小姐不斷提醒不可偷懶,
麵糰觸感更棒了,
此時
更要為它細心整型,
以免成品變為『合歡山』型,
雖然我和金小姐都很喜歡夏季的合歡山,
週邊山高山低起伏有致,
麵包山可是要求山高齊一,表面金黃漸層喔,
山形高低不一,可會嚴重影響視覺感受喔。

話說工作方式,
金小姐總認為工作要輕鬆做才能打持久佔,
因此
可以坐下來時絕不站著浪費體力,
可是揉吐司麵糰一定得全身配合律動,
用肩膀帶動身體施力,
這功夫千萬不能省,
才會有吐司細緻的拉絲出現,
切割麵糰後,
更要輕揉成圓,
張力才能使組織細緻,
桿平拉長的麵糰務必去除空氣泡泡,
發酵才能均勻表面平整,
才不會在『合歡山』上再冒出大尖山,小石門喔。

靜置發酵時
更要隨時注意濕度與溫度的『微氣候變化』,
挪動進烤箱時也要動作輕柔謹慎,
曾經就看到中間高山突然成為澗谷般消掉,
必要時
那柔嫩的麵糰上
可要蓋上濕布或進保溫箱,
真的隨當時氣候不同得應變呢。

進入烤箱,
可以觀察二氧化碳把麵筋溫柔的推撐,
慢慢的上了金黃,
難忘在合歡山上看的日落,
由微黃、
而淡黃、而金黃,
漸橘紅,
漸如咖啡滴漏時流洩的顏色,
漸漸多層次變化。
欣賞美色之餘更要隨時注意火候,
最高山巔別烤焦了。

出爐時,
只要讓側邊舒適的躺下即可脫模,
隨即將吐司翻正,
放涼自然伸展成型即可喔。

還有微熱的吐司
規錨二人組最喜歡剝開一個山峰,
用手一絲絲拉開送入嘴中,
吐司的看似綿密,
吃起來卻軟嫩,
享受過內部的柔軟,
那硬方盒型的金黃脆邊,
要大塊的放入嘴巴
慢嚼細後吞下,
就品嘗原味的自然香氣,
一點點自舌頭後方飄浮開來,
這感覺真是一大享受。

但為了保存方便,
我也會拿起麵包刀,
依靠著模板大小,
一刀一刀的切開,
成為一個凸字的切片,
軟嫩依舊但少了拔絲口感喔,
但這切片吐司,
方便到
隨時手邊有什麼材料就包夾它來享受,
甚至前晚剩菜以微波加熱後
夾入吐司內就是美味早餐,
即使簡單到灑些花生粉
也有不同的味覺感觸喔。

曾聽說廚房牌麵包在櫃台前貼著一張說明,
分析著麵包切片與不切片的優缺點,
請顧客務必慎重決定切片否,
也許有些小題大作些
事實卻也是如此喔,
只有自己做的吐司,
可以恣意隨性的決定品嘗方式,
享受不同的味蕾對待

真的
不妨下次光顧麵包店時
可買一條完整的吐司,
學我掰開來吃,
更可品味吐司的點點滴滴喔。

沒有留言: